Kikumai

訪談中Kikumai與我們講述她在日治時期的童年樣貌、戰後過後的務農生活以及晚年到訪日本旅遊的趣事

Kikumai的故事

參加這次訪問的主角是自台灣的Kikumai,特殊的生活經歷造就了她不凡的一生,我們透過Kikumai的視角,學習台灣的歷史。訪談中Kikumai與我們講述她在日治時期的童年樣貌、戰後過後的務農生活以及晚年到訪日本旅遊的趣事,身為當今台灣社會少數歷經過戰爭的台灣人,Kikumai的故事為這次的訪問添加了許多真實性,而這些真實性也逐一反映在每個歷史事件上,更加彰顯台灣這座小島過去被殖民這段歷史的重要性。

訪問者 Pei Chin Jiang

你好,Kikumai,謝謝你願意參加這次的訪問,可否請你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?

我叫Kikumai,本名為徐菊妹,中華民國23年生(西元1934年),今年(2021)一月剛滿88歲,Kikumai 是我自小取的日文名。

請問你會講幾種語言?

我的母語為客家話,但因在日治時期長大,日語也可以算是我的母語。除此之外,我還會說閩南語和國語。

能否跟我們分享日治時期的台灣生活?

當時台灣的生活非常貧困,大家都買不起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食物。我小時候接受日本教育,每天去學校、回家走路要兩個小時,當時沒有鞋子好穿,就連冬天每天都要打赤腳走路去上學,腳都凍傷了,遲到的時候還會被老師處罰。

當時的日本教育體制為何?

日本人稱當時的小學為國民學校,日本老師每個都非常嚴格,一旦做錯事就以體罰懲處。學校教授的科目跟當今學校教授的都大同小異,基本的科目包括日語、數學、社會及地理等等...,我們都有學到。上課時間為早上八點一直持續到下午,低年級生上課到四點,高年級生則五點下課。當時負責授課的老師以台籍和日籍教師為主,台籍教師教授低年級生,他們都是從小受日本教育長大的台灣人。高年級生則由一對日籍夫妻負責教導,我哥哥被排到先生的班級,我則去了太太的班級。那個時候,如果我們在學校講自己的母語被聽到,還會被處罰,因為日本人規定在公眾場合只能講日語。

“台灣總督府在中日戰爭前(1937年)開始強制推行日語教育,規定全台灣人只能講日語,嚴禁講台灣本土方言。但台灣當時主要的人口是由閩南人、客家人及原住民組成,所以許多人還是持續講著自己的母語。”


Kikumai

當時教育程度只停留在國小嗎?有沒有繼續升學?

沒有,我唸到國小五年級,台灣就開始打仗了,一直持續到我畢業,後面因為躲避戰爭的關係,大家的心都不在念書上,雖然當時有完成國小教育,但沒有拿到畢業證書。我到六十多歲時,才重返進修學校繼續把書唸完,歷經三年終於拿到我的畢業證書。

在國民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,是讓你印象最深刻的?

當時我們被規定一天只能吃三餐,不能吃點心,休息時間外出買東西吃的話會被處罰,偏偏我們學校離商店又很近,我爸爸有時候會買點心給我們吃,被其他愛打小報告的同學知道,他們會去跟老師告狀,害我們被處罰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採橘子的經驗,每天去學校的路上,我們都會經過一顆橘子樹,那天剛好碰到橘子熟成,一顆顆又紅又大的橘子掉下來,很多人都跑去撿橘子,甚至還有其他同學直接爬到樹上摘橘子來吃。老師後來得知這件事,便把全部的人叫過去審問,輪到我時,我實話實說,因此逃過一劫。我在國民學校的時候,幾乎很少有被處罰的經驗,除了遲到以外,我是很守規矩的學生,日本人喜歡誠實的學生,可能是因為這樣,我才沒有被處罰。

能不能與我們分享在進修學校上課的經驗?

日治時期很少有台灣人能受基礎教育,所以我的班上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沒念過書,我屬那些少數有機會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,跟我一樣受過日本教育的同學,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。

日治時期對你後來的生活有造成什麼影響嗎?

台灣民國34年(西元1945年)光復,在那之後生活品質改善很多。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管,我們每個人都開始有工作好做、有米好吃。日治時期的土地由日本人控制,光復過後許多人從事務農的工作,有土地好耕,種的米還能拿去跟政府換點錢補貼家用,大家不必過著以前有一餐、沒一餐的生活,我記得小時候因為沒錢買米,幾乎三餐都吃蕃薯,吃到後面都吃怕了。

提到務農,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你年輕時務農的生活?

我是結婚過後才開始和丈夫的家人一起從事務農工作。台灣光復時,我剛好國小畢業,畢業後我先和爸爸一起到花蓮住了三年,那時有享受好日子,我爸爸跟我一樣,會說客家話、閩南話、日文及國語,我的閩南語也是在那裡學的。

我待在花蓮那段期間,每天就是學習家政事務。我爸爸對女性出社會的觀念較傳統,他希望我好好學習家政事務,日後當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,而不是出社會工作。後來我和現在已逝的丈夫相親、結婚,才開始了朝九晚五的務農工作,那時我才十八歲。我每天跟著公公清晨四點起床,一天的生活就是在種田、割稻子中度過,每天幾乎都工作十二個小時,我做著這樣的工作,不知不覺做了三十年,直到我最小的兒子出生。

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會講中文嗎?

很少。除了日語以外,台灣當時的主要語言為閩南語和客家話,原住民語僅限原住民使用,日語則為當時的官方語言。台灣總督府在中日戰爭前(1937年)開始強制推行日語教育,規定全台灣人只能講日語,嚴禁講台灣本土方言。但台灣當時主要的人口是由閩南人、客家人及原住民組成,所以許多人還是持續講著自己的母語。

台灣因歷經日治時期,孕育了一群會講流利日語的台灣子民,光復過後的台灣被國民政府接管,並開始大量推行國語運動,許多人開始學習中文。能否跟我們聊聊在這段期間學習語言的過程?

我身為客家人,客家話自然也就成為我的首要語言,但因為在日治時期長大的緣故,日語也同時成為我的母語。可能是因為從小就開始學日語的關係,學習過程上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困難,畢竟我是接受雙語教育成長的孩子。至於光復過後由國民政府接管的那段期間,中文逐漸普及化,政府開始要求大家說中文,我也不覺得特別難學,每天跟身邊的人接觸,這裡說一點、那裡學一些,慢慢就會講了。但現在過了這麼久,我幾乎不再有能講日語的機會,有些不常使用的單字和對話都記不起來,我丈夫還在世時,我們幾乎都用日文和彼此溝通,日文成為我們溝通的媒介,他都稱呼我Kikumai San(菊妹),是我自小開始使用的日文名。

接下來我想請教你年輕時和丈夫到日本遊玩的經驗,那趟旅程好玩嗎?是否跟你記憶中的日本一樣?

我六十出頭的時候,跟丈夫、其他朋友一起跟團到日本玩。我們首先抵達大阪,然後做夜間遊輪到東京,太陽剛升起,好漂亮。我們在東京造訪許多小地方,又熱鬧又好玩,日本還是跟我記憶中的一樣,只不過過了這麼多年,日本人感覺起來又好像有點不太一樣,我也說不出來。除了大阪和東京以外,我還去過沖繩,那邊空氣非常好,悠閒又自在,這兩趟旅程我都玩得很開心!

謝謝你的分享!非常有趣的人生經歷!最後針對這些人生經歷,你有沒有什麼話想說?

我只回想起過了這麼多年,學生時期畢竟還是最快樂的時光,我想念當年在日本學校念書、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。

Interested in more content? You can find EQ on: